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開平碉樓與村落以碉樓和建有碉樓的村落聞名於世,位於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的鄉村地方,現存碉樓有1833幢。
自明朝以來,由於水患和匪患的緣故,開平當地就已有民眾開始修建碉樓。
開平碉樓與村落於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其中,赤坎鎮三門裡村落、塘口鎮自力村村落與方氏燈樓、蜆岡鎮錦江裡村落和百合鎮馬降龍村落群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遺產的四處提名地。
廣東省只有兩個世界遺產,一個是韶關的丹霞山,另一個就是開平的碉樓群。一個自然,一個人文,也算平均。明朝末年,此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再加上河流眾多,洪澇災害嚴重,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近代鴉片戰爭後,開平人迫于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幾代人的艱苦拼搏逐漸有了些產業,又有大批華僑回國經營。
到了民國時期,戰亂頻繁,土匪更為猖獗,由於歸國華僑的生活也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此地做案。村民只能自救,就形成了大量修建碉樓的歷史時期。
看到碉樓的時候,覺得這種建築確實是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與西方建築的特徵,多層建築,高於一般民居,堅固厚實,窗戶比民居開口要小,外有鐵板門窗防護,每層設有射擊口,頂樓四角均有突出空間,可居高臨下還擊進村之敵。
開平碉樓興起:始建于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市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市地勢低窪,河網密佈,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颱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于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
廣東開平碉樓廣東開平碉樓圖冊村的傳統土屋交錯,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築風格的精髓。開平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佈在開平15個鎮、辦事處。這些碉樓是上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築文化與當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結晶。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