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美的宗教建築: 靈曦堂蓮花寺 Lotus Temple
巴哈伊靈曦堂由巴哈依教所興建的一座寺廟,因其獨特的造形酷似蓮花,所以又名「蓮花寺」。
蓮花寺其實是印度巴哈伊信仰(Bahá’í Faith)的靈曦堂(禮拜用的宗教場所)總堂,不過因為它的獨特造型,大多以蓮花堂之名稱之。蓮花寺坐落
在印度的德里,建築師為 Fariborz Sahba,於 1986 年竣工。
Google空照圖蓮花寺
蓮花寺
蓮花寺有一點頗特殊的地方,蓮花寺雖然是巴哈伊信仰的總堂,但是在巴哈伊律法中,卻明文規定不管任何種族或宗教信仰,都得以在蓮花寺中進
行對上帝的崇拜與景仰,並朗誦其宗教經典,或許這一點是跟巴哈伊信仰屬於新興宗教有關,有著比較開闊的世界觀,並反映在其教義上。
蓮花寺的設計是由 27 瓣各自獨立的大理石花瓣,排成三層,每層九邊構成。日落時的印度德里蓮花廟九扇門開向中心的大廳,靈曦堂可容納2,500
人,建築超過40米高,表面是光潔的白色大理石,建築彷彿浮在環繞其周的佔地105,000平方米的九個池塘之上。
建築物會被設計成九邊,其實是所有靈曦堂的基本規範,據稱是創教者的兒子所規定。目前在全球各大洲上都各有一棟靈曦堂,皆是按此規範進行
設計。
印度新德里的蓮花寺,是一座巴哈伊信仰的靈曦堂,也是該市主要名勝之一。它完成於1986年,自1986年12月開放到2002年,德里靈曦廟已經吸引
了超過5000萬名遊客,使之成為世界上被訪問次數最多的建築物之一,超過了艾菲爾鐵塔和泰姬陵。現在每年有450萬遊客來此訪問,超過泰姬陵,
為印度參觀者最多的建築物。
蓮花寺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長得很像蓮花的建築寺廟, 1986年巴哈(Bahai)用大理石所建造的一座寺廟,用蓮花來象徵宗教的純潔與平等。
印度國父~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甘地紀念公園 (Rajghat)~甘地於1948年1月30日在貝拉房子外花園的亭子裡被暗殺,他在那只借住了144天。1971年印度政府將房子收購,並於1973年
8月開放參觀,改名為甘地紀念館。
他自己就死在激烈的印度教派的暗殺之下,死了以後,就按照印度教的習俗把他焚化灑在河裡,並為他立了一個紀念碑,供後人景仰。我們從上面
仰望紀念碑,用的是黑色大理石,前方還有不面的火柱,來象徵其精神不滅。
甘地一生都在努力推動和平,以不合作運動協助印度脫離英國統治,但是,他卻無法成功地讓兩個宗教回印順利和平相處,而產生了後面巴基斯坦
與印度回印分治的情況,使得印度因為多種族融合而美,但也因為多種族、多宗教而多紛擾。
甘地之死,是源於印度要獨立,可是佔有四分之一人口的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教徒的紛爭。一九四八年,當時德里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特別
激烈,處處騷亂。七十八歲的甘地卻仍每天奔波。拜訪騷亂的地方,欲化解糾紛,但居少數的伊斯蘭教徒,仍然隨時有生命及財產的危險。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三日,甘地已決定絕食來喚起「所有人的良心」,希望各派教徒能探照自己的內心,清除心中的仇恨和殘暴。到了十八日清晨,
德里各宗教團體的領袖達成協議,保證和平相處,才使甘地停止絕食。可是有些激進的印度教教徒感到不服,認為趕走伊斯蘭教徒天經地義,甘地
不應袒護他們,因而決定刺殺甘地。一月二十日,一顆土製炸彈丟向甘地,沒有擊中;一月三十日,三顆子彈終於以近距離取走了甘地的生命。
甘地的和平抗爭手法,備受後人讚賞,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大革命──反殖民、反種族以及反暴力主義──的促進者。
遇見印度學生樂意拍照
經常有學生到紀念公園參拜甘地
凱旋門
印度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