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飛龍橋的前身是建於1819年的橡木橋,名為「屠夫橋」,得名於附近的肉市。
不過這座木橋後來在1895年的大地震中被震毀,這就是為什麼後來要建造飛龍橋,
也是為什麼後來中央市集前的那座新橋要取名為「屠夫橋」,一來是為了懷念一下
舊時的木橋,二來也是因為中央市集的肉販還是在位於附近。
與屠夫橋相望的就是在橋頭各有四座飛龍在天的飛龍橋(Zmajski most),這些龍的
雕像非常非常有名,常常可以在明信片上看到。
飛龍橋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就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橋,不過如果這座橋是創建於距
今一百多年前的1900年,那可就厲害非常囉!首先,那個時代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並
不像現在這麼普遍,它於1849年被法國人喬瑟夫‧莫尼耶(Joseph Monier)發明,
直到二十世紀初才開始被大規模使用。
當時統治斯洛維尼亞的奧匈帝國希望能迅速跟上時代的腳步,因為這種材質比石材
便宜許多,但又不確定它的堅固程度是否可與之比擬,於是決定在首都維也納以外
的地方,實驗性的建造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飛龍橋的設計師為尤里‧扎尼諾維奇
(Jurij Zaninović),採用奧地利工程師約瑟夫‧梅蘭(Josef Melan)於1888年提出
的「梅蘭系統」,利用大幅撓度的橋拱支撐橋身,並在上頭鋪上瀝青,於是該橋成
為斯洛維尼亞首座鋼筋混凝土橋,亦為第一座橋面鋪上瀝青的橋。
這座橋在1901年正式開通,成為歐洲最早的鋼筋混凝土橋之一,落成之時並非稱作
飛龍橋,而是為了紀念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於1848年至
1888年四十年的統治,命名為「法蘭茲皇帝週年紀念橋」(Franca Jožefa I jubilejni
most)。橋梁的風格被視為維也納分離派藝術的代表作,上頭的四座飛龍雕像則是
該城市的守護神。
盧比安納(Ljubljana) 為斯洛維尼亞首都,因地處阿爾卑斯山河谷盆地,擁有絕美宜
人的自然風光。受到昔日奧地利與義大利文化影響,城內保留了華麗巴洛克與文藝
復興風格,濃厚的浪漫氛圍交織於紅瓦白牆的童話小鎮,每個角落都成了詩人筆下
的醉人美景。
三重橋,一座連接盧比安納新城區及舊城區的橋梁。十九世紀時已有一座舊的石砌拱橋橫跨河上,這座拱橋由義大利建築師喬凡尼‧皮科(Giovanni Picco)設計,建於1842年,並將之命名為「醫院橋」(Špitalski most),而後官方正式命名為「法蘭茲橋」(Frančev most),得名於奧地利大公弗朗茲‧卡爾(Franz Karl),而後又因鄰近的方濟各教堂,被稱為「方濟各橋」(Frančiškanski most)。二十世紀時,拱橋已無法負荷交通流量,因此於1931年在兩側分別增建了僅供行人通過的人行橋,設計師尤利‧普雷契尼克(Jože Plečnik)設計成今日我所見到的三座不同角度的橋梁。由於目前這一區被規劃為步行區,因此三座橋梁皆僅供行人通行。
隱於城市中的聖方濟教堂、聖古拉,為中古世紀留下的老建築,不妨閑步於此細細品賞藝術之美,陶醉在城市演奏的浪漫樂章。教堂建於1646年,於1660年完工,內部並不大,為典型的巴西利卡布局,僅有一中殿及兩條側道,內部天花板的壁畫為二十世紀斯洛維尼亞印象派畫家馬捷‧斯特恩(Matej Sterne)之作,原本的壁畫在1895年大地震化為虛有。教堂的主祭壇為巴洛克風格,很義大利的作品,設計者正是十七、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雕刻家弗朗西斯科‧羅巴(Francesco Robb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