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772.jpg


在查德辦公室前面庭院每天都有不少蜥蜴爬行因此特別拍攝記錄他們的活動情況


 

IMG_2515.jpg 


蜥蜴的變色能力很強,特别是避役類(Chamaeleons)以其善於變色穫得“變色龍”的美名。樹蜥與龍蜥多數也有變色能力,其中變色樹蜥(Calots versicolor)在陽光照射的幹燥地方通身顏色變淺而頭頸部發紅,當轉入陰濕地方後,紅色逐漸消失,通身顏色逐漸變暗。蜥蜴的變色是一種非隨意的生理行爲變化。它與光照的強弱、溫度的改變、動物本身的興奮程度以及個體的健康狀況有關。

 

DSC00772.JPG


說起蜥蜴,很多人的感覺是醜陋、可怕、恐龍般的動物。其實不然,蜥蜴類動物大多溫顺可愛,顏色豔麗,而且好靜,往往在一個地方一呆就是幾個小時。所以它才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寵愛。

  

DSC09774.jpg


目前,我們能見到的蜥蜴大多是變色龍、鬣蜥、龍蜥、草蜥、石龍子等種類。蜥蜴尾易斷,不要用力拽其尾。

 

IMG_0245.jpg 


彩虹飛蜥(學名:Agama agama),又名彩虹鬣蜥,是飛蜥科的一種蜥蜴,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彩虹飛蜥一般在正午時份出沒。雄性在繁殖期會展現其奪目的斑汶,頭部、頸部及尾巴會轉為鮮橙色,身體會轉為深藍。繁殖期以外的雄性是淡褐色。彩虹飛蜥可以攀牆及石,主要是吃昆蟲。


 

DSC00720.JPG


蜥蜴是有鱗目蜥蜴亞目的爬蟲類的總稱,通常有四隻腳。蜥蜴是爬蟲類中種類最多的族群,目前全世界已知超過4,00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


 

DSC09771.jpg


蜥蜴體型差異很大,從數公分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公尺長的科莫多龍都有。有些被稱為蛇蜥的種類腳已經退化,只留下一些腳的痕跡構造。牠們因為有眼瞼和耳朵,所以能與蛇區分。許多蜥蜴能變換牠們的顏色以因應環境的變化或壓力。


 

IMG_0257.jpg

 

非洲有一種蜥蜴藍紅色相間,外表像極知名電影角色「蜘蛛人」。這種蜥蜴的品種為「姆萬扎平頭飛龍蜥蜴」(Mwanza Flat Headed Agama lizard),外表顏色多為彩色,為群居動物,通常會有一隻雄性蜥蜴領導族群。


 

DSC09775.jpg


蜥蜴 (Lizard)屬於冷血爬蟲類,和它出現在三叠紀時期的早期爬蟲類祖先很相似。大部分是靠產卵繁衍,但有些種類已進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


 

001.JPG


蜥蜴俗稱“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種常見的爬行動物。蜥蜴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二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種類)。


 

8.jpg


蜥蜴屬於爬行動物,其種類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約有3000種。有人說,蜥蜴就是長了4條腿,像蛇的東西,叫“四腳蛇”。也有人說,蜥蜴長相怪異,不過很威風,很有古時候恐龍的風範。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認可度,但是還是很片面,下面就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這些長相“怪異”的朋友。蜥蜴類動物大多性情是很溫顺的,它顏色大多比較鮮麗;好靜,往往在一個地方一停就是幾個小時,相當文靜,一點也不會招人討厭。


 

DSC_3125.JPG


蜥蜴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資料說它們是早在18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的,也有資料說是28千萬年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是和“親戚”恐龍一起,在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此類動物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所以喜熱怕冷,需要經常曬太陽,也需要經常洗澡和飲水。


 

DSC_7328.JPG


蜥蜴是爬行動物綱中最龐大的家族,有記錄的品種超過4700種,棲息環境也廣布各地,有生活於水中、棲息於沙漠、潛

藏與地下、攀爬於樹林、甚至是飛翔在空中的,而且會爲了環境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比如:攀爬能力強,腳趾長有吸盤的守宮(壁虎)、以皮膜在空中滑行的飛蜥、四肢退化而形態極象蛇的蛇蜥、適應樹息環境而體色隨之變化的變色龍、適應地底生活的石龍子……等,大致來說,它們的身體都覆有鱗片,包括腹部在内,且以四肢步行,大多有尾巴且尾長。捉移蜥蜴時,不可抓它的尾巴,因它的尾巴極易斷下來。


 

DSC_7340.JPG


蜥蜴大多以昆蟲作爲主要食物,也吃其他各種肉類,像石龍子等品種,也愛吃蔬菜、南瓜和水果等植物飼料。蜥蜴在陽光下暴曬,它吃進去的鈣質和維生素d3,才能被吸收,爲身體所利用。


 

DSC00297.JPG


蜥蜴的外形可分爲頭、軀幹、四肢與尾四部分。頭與軀幹之間的頸部在外形上並無明顯界限,但頭可以靈活轉動。在頭部上可以見到口,一對鼻孔,一對眼睛和一對耳孔。

 

DSC00303.JPG 


蜥蜴的兩性差異,有利於繁殖季節中互相識别,白晝活動的蜥蜴表現較爲明顯,夜晚活動的蜥蜴可能靠嗅味識别異性。


 

DSC00721.JPG


蜥蜴是卵生,少數卵胎生。蜥蜴爲冷血動物(變溫動物),用肺呼吸,大多爲雜食性或肉食性,僅有2%的是植食性。


 

DSC00769.JPG


蜥蜴類具交接器,行體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進行交配繁殖。有的種類的精子可在雌體内保持活力數年,交配一次後可連續數年產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隻發現雌性個體,據研究,它們是行孤雌繁殖的種類。這類蜥蜴的染色體往往是異倍體。有的正常行兩性繁殖的種類,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會改行孤雌繁殖,據認爲,孤雌繁殖有利於全體成員都參與產生後代,有利於迅速擴大種群,占據生存領域。


 

DSC00773 (2).JPG


蜥蜴是變溫動物,在溫帶及寒帶生活的蜥蜴於冬季進入休眠狀態,表現出季節活動的變化。在熱帶生活的蜥蜴,由於氣候溫暖,可終年進行活動。但在特别炎熱和幹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現象,以渡過高溫幹燥和食物缺乏的惡劣環境。可分爲白晝活動、夜晚活動與晨昏活動三種類型。不同活動類型的形成,主要取決於食物對象的活動習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DSC00773.JPG


大多數蜥蜴吃動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種昆蟲。壁虎類(Gekkonids)夜晚活動,以鱗翅目等昆蟲爲食物。體型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鳥,其他蜥蜴爲食物。巨蜥(Varanus)則可吃魚、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動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由於大多數種類捕吃大量昆蟲,蜥蜴在控制害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爲蜥蜴是有毒動物,這是不對的。


 

DSC00775 (2).JPG


許多蜥蜴在遭遇敵害或受到嚴重干擾時,常常把尾巴斷掉,斷尾不停跳動吸引敵害的注意,它自己卻逃之夭夭。這種現象叫做自截,可認爲是一種逃避敵害的保護性適應。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發生。但斷尾的地方並不是在兩個尾椎骨之間的關節處,而發生於同一椎體中部的特殊軟骨横隔處。這種特殊横隔構造在尾椎骨骨化過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強烈收縮而斷開。軟骨横隔的細胞終生保持胚胎組織的特性,可以不斷分化。所以尾斷開後又可自該處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龍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與再生能力。

 


DSC00777.JPG


大多數蜥蜴是不會發聲的。壁虎類是一個例外,不少種類都可以發出宏亮的聲音。蛤蚧鳴聲數米之外可聞。壁虎的叫聲並不是尋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種警戒或占有領域的信號。


 

DSC09727.JPG

 

DSC09822.JPG

 

DSC09823.JPG

 

DSC09826.JPG

 

DSC09931.JPG

 

IMG_0236.jpg

 

 IMG_0249.jpg

 

IMG_0264.jpg

 

 IMG_0271.jpg 

 

IMG_0439.JPG

 

IMG_0500.JPG

 

IMG_0507.JPG 

 

IMG_0618.JPG

 

IMG_0639.JPG

 

IMG_0640.JPG

 

IMG_0644.JPG

 

IMG_1707.JPG

 

IMG_9936.JPG

 

IMG_9939.JPG  

arrow
arrow

    壹夜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