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4第一天上午行程
中央廣場Plaza Mayor (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 總統府(Palacio de
Gobierno)、利馬市政廳(Palacio Municipal de Lima)、聖方濟修道
院(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
利馬街道車水馬龍,從飯店高樓拍攝
Lima是秘魯的首都,在1500﹑1600年代,秘魯僅次於波哥大和墨西哥城
的經濟、文化中心。利馬古城區是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
利馬街道車水馬龍,從飯店高樓拍攝
利馬是以市政廣場為中心,規劃出來的棋盤狀城市。東邊是金碧輝煌的
大教堂(BasilicaCatedral Metropolitana de Lima)及大主教宮殿(Palacio
Arzobispal) 、北邊是肅穆的總統府(Palacio de Gobierno)、西邊是市政
廳(Palacio Municipal de Lima)、南邊是杏黃色的商業大樓。
利馬市區交通非常擁擠, 經常可以聽到市民按喇叭, 畫面中央高架椅
上, 有一位女警察正在指揮交通
在利馬道路兩旁, 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創意的廣告~可口可樂廣告
西班牙人在1535年登陸後開始改寫祕魯歷史, 他們所打造的殖民
建築絕對不亞於歐洲,在祕魯首都開始大量興建天主教堂,開始
傳教,企圖使這裡的印加人民改信天主教。
女警察指揮交通
利馬中央廣場(三毛將之稱為武器廣場),廣場的中央是一個黑色噴水池
,有著黑色鐵欄杆包圍,且有著國章旗幟飄揚,正是祕魯的總統府
Palacio de Gobierno。為甚麼稱作武器廣場(中央廣場)呢?20世紀以前
,盜匪山賊猖獗的時代,居民為了自保成立保衛隊,在警報聲響以後
,會攜帶槌子、鍋、碗、瓢、盆等家用武器來到廣場集合捍衛家園,
久而久之人民認為住在廣場附近比較安全,開始稱這廣場為武器廣場。
簡單又不神秘總統府,不浮誇質樸到讓人覺得可憐,大同小異的建築
是南美的統一風格, 仿佛置身於同一座城, 所以對於每個南美國家的
總統府,總是沒有什麼期待。
總統府坐落在大教堂的東北側,這裡是秘魯總統的官邸,有帥帥的士兵
把守。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士兵換崗的儀式可以觀看。
中央廣場北邊的總統府(Palacio de Gobierno),代表著秘魯的政府權力
中心,每天正午有衛兵換班儀式,不過遊客只能隔著鐵窗遠看。
利馬大教堂 MUSEO DE ARTE RELIGIOSO CATEDRAL DE LIMA
經歷三次地震毀壞的利馬大教堂,在1746年的大地震被徹底摧毀,現在看
到的教堂已經是1755年重建的風貌,典型西班牙建築。雙尖塔大教堂,
西元 1612年建造後,歷經地震和火災於19世紀重建。內有精緻的比利時
管風琴和精心雕塑的木刻佈道壇。
教堂內放置一座大理石材質的墳墓,即利馬第一代統治者Pizarro的遺體
。印加人對於Pizarro的遺體放置教堂內,有不同見解,因為Pizarro曾
經是一個海盜, 他死後放置教堂的緣故,是否造成三次大地震息息
相關,也是一個謎團。
一走進去教堂,兩旁座位間,那條深邃筆直的莊嚴甬道,彷彿就是條
通往天堂之路。許多龕間的聖母像,衣飾精緻華麗,那高達三層的聖
壇金柱,更給人種仰之彌高的壯觀感覺,華偉氣派令人讚嘆。
利馬中央廣場以前發生觀光客被搶劫偷竊的事件, 因此利馬當局每天派出鎮
暴警察維持治安, 很新鮮的事, 居然有鎮暴警察平日出現在鬧區
教堂建築外觀是巴洛克式歐洲風味,圖飾雕刻繁複精美。
祕魯首都利馬的舊城區~中央廣場Plaza Mayor
(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
廣場西邊是主體黃顏色的利馬市政廳(Palacio Municipal de Lima)
到利馬(Lima)一遊,旅人一定不會錯過,包括大廣場(中央廣場
Plaza Mayor﹑武器廣場 Plaza de Armas)及聖馬丁廣場
(Plaza San Martin)一帶的市中心(Centro)歷史城區,
利馬歷史城區於 1988 年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利馬歷史城區 Historic Centre of Lima 1988, 雖然該市先後經歷了多次
地震的嚴重破壞,直到18世紀中葉,這個“帝王之城”一直是西班牙在
南美洲佔領區的首都和重要城市。這裡的許多建築,如南美洲最大的
建築聖弗蘭西斯科女修道院,都是當地的能工巧匠和來自舊大陸的建
築師共同建造的。
1531年西班牙人佛朗西斯哥•皮札羅(Francisco Pizzaro), 率領遠征軍入
侵,1533年消滅了曾輝煌一時的印加帝國,秘魯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 1535年皮札羅捨棄安地斯山脈上的古城庫斯可,建都於濱海的利馬。
古城區著名的景點,包括了巨大的聖法蘭西斯修道院地下墓穴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和裝飾的五顏六色的中央廣場
(Plaza de Armas)、聖馬路丁廣場(Plaza de San Martin)和大教
堂(Catedral)。
西班牙人於 1535 年建立利馬時,跟很多南美殖民城市一樣,以武器廣
場為中心規劃出棋盤狀的城市。
穿過市政廣場,走向對面街道,在商業建築物的後面即是聖馬丁廣場
(Plaza San Martin),大理石的碑座上,是民族英雄聖馬丁將軍騎馬英
姿的銅像。這是紀念他於1821年領導秘魯脫離西班牙的統治,他亦
因此成為了秘魯的首任總統。這廣場歷史甚短,是1921年慶祝獨
立100週年而建。
此城原來是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印加土著民族的土地後首駐之都,航貿
發達;除了日新月異高樓聳立的商務區之外,還保存許多古建築及落
後的老社區,另人著迷的博物館、藝廊、當地著名的銀器制品、羢毛
衣飾、印加文化手工藝品....,都令人感覺新奇、有趣、流連忘返。
利瑪還有一處特殊的移民區,聚集了許多安地斯山脈中的印加民族,他們
翻山越嶺遷移城市,聚居於城郊山坡地上,疊層構屋並開展生計,以銷
售手工藝品為生,吸引不少外籍觀光客。鬧區中還有兩大特色,其一是
中餐館林立,其二就是裝璜特殊眩麗的大小賭場比比皆是。
秘魯的飲食文化頗受東西方影響,殖民時代受到歐洲的浸染, 接著是亜
洲移民潮的進入,尤其是大批中國勞工們的遷入,並落地生根,帶來
令當地人喜愛的中國餐點大受歡迎。中國餐館的名字都會冠以 ChiFa,
們都能很快會意到就是「吃飯」,這種直譯方式,令遠在國外異鄉的
老中們看了,都會在心中産生共嗚而發出會心的微笑。
聖方濟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黃色的巴羅克式建築本體
古雅優美。
聖方濟各聖殿與修院(Basílica y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 de Lima)位
於秘魯利馬,武器廣場東北方一個街塊,巴羅克風格,西班牙人在
Lima蓋的羅馬天主教堂。它是利馬歷史中心的一部分,1991年被列
為世界遺產。它的圖書館和地下墓穴非常著名。
聖殿與修院在1673年開始集資興建,一直到1774年才告完工,前後花了
一百年的時間,雖然在1687年和1746年地震中倖存,但是在1970年地震
中遭到嚴重的破壞,所幸幾乎全部得以修復。
這座修道院是在F.Pizarro征服南美100多年後才開始建造的。現在我看
到的教堂建築也不是當初的模樣,因為它在1970年的大地震中受到很
大損壞。第一眼的印象,是黃色。教堂旁邊就是地下墓穴,以前的歐
洲人願意在死後埋在教堂邊上。這一風俗自然也由西班牙人帶入南美
,教堂是信仰中心,又是前往天堂的通道。在歐洲地區的幾次大瘟疫
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就是死人太多,先找個空地埋屍體,然後趕
緊在上面蓋教堂。
地下萬人塚墓穴 underground catacombs.,顧名思義就是埋死人的地
方,這個墓穴現在存放著大堆大堆的人類屍骨。自從建造這座教堂
之日開始,到1808年的這段時間,當地人死了就埋在附近。越埋越
多,墓穴層疊,臭氣熏鼻,汙染嚴重。
這個萬人塚一直使用到1808年,到1943年才又被重新發現。1808年開
始地下墓穴就不再埋死人了,因為利馬政府終於在城外建了大墳場。
因為剛剛過去的大瘟疫,大家都知道發生在歐洲的那場曠日持久的
大瘟疫。從14世紀初開始,其間一再復發,一直到19世紀初才真正
結束,南美也不能例外。
把地下墓穴提供遊客參觀,肯定是一個好主意。不僅僅為了滿足好奇
心,更可以讓大家直接面對死亡,對人生有進一步的感悟,進而促成
更完善的人生觀。死亡是人最大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的方法,不是
回避它,而是直接面對它。宗教、哲學、藝術的根本就是演繹死亡,
解釋死亡,面對死亡。
修道院中還珍藏了16-17世紀的壁畫,其中【最後的晚餐】大壁畫最引
起參觀群眾的興趣,不同於一般熟悉的【最後的晚餐】畫作,這幅大
壁畫中的餐桌是圓桌。桌上的佳餚竟有祕魯珍饈“guy" (天竺鼠),
還有當地的主食紫玉米也一起入畫,可惜的就是不讓人拍照。
教堂有地下室墓穴,除了各別的洞穴裡埋有特殊貢獻的教士外,另
外還有萬人塚,一共埋了25,000人,也有說是70,000人的屍骨。每位
死者都只保留頭骨和脛骨(據說那是人體中最堅硬的部份),由教
士們整理後,放進一個個深達數公尺的墓穴裡,從下而上地圍成圓
圈,一層層地整齊疊放 。他們並不保留任何個人識別資料或身份,
所以後人大概也無從在這裡找到他們的祖先了。
利馬住宿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