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拜占庭與鄂圖曼的藝術風格兼容並蓄。
特別感謝網友Lotus的手工坊、Y麥、Aussieglish、總幹事、AXCM傲骨里總兼、ore168、兄弟姊妹聯誼會、鴻遊雜紀、莫赤匪狐等熱烈迴響。
聖索菲亞大教堂結合了東西方建築精神,融合基督教與回教兩大宗教的教堂,世界最大的教堂這個稱號,維持了將近一千年。
因為歷經多次改建,所以外觀兼具拜占庭式與鄂圖曼風格,於1935年變為博物館,展品主要就是建築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鑲嵌畫藝術品。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平面上採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並沒有用到柱子支撐。
重達4.5噸的大水晶燈吊燈,在面積1800m平方的空間中,由直徑36公尺的大圓頂垂下,因吊燈固定在圓頂的拱心石上,超重愈能拉緊圓頂,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吊燈過重會拖垮圓頂。
雖然蘇丹穆罕默德於西元1453年6月攻下君士坦丁堡,下令移走了教堂內的祭壇、基督教聖像及遺物,用漆塗掉了馬賽克鑲嵌畫,代之以星月、可蘭經讀經台、增建回教尖塔。
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公元532~537年),當時拜占庭帝國鼎盛階段,拜占庭帝國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聖索菲亞大教堂 (英語:Hagia Sophia;土耳其語:Ayasofya),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意為智慧之神,是一座拜占庭式的教堂。
西元 335 年由君士坦丁大帝首建,後來因幾次火災和地震而損毀,西元 532 年由查士丁尼一世續建。
西元 1453 年拜占庭被顎圖曼帝國占領,聖索菲亞大教堂也被改建成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如今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屬於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
聖索菲亞大教堂坐落在藍色清真寺對面,在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此後被土耳其人佔領,改建成為清真寺。
聖索菲亞教堂恢宏無比,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築藝術,人們可以從內外兩種不同風格看到它複雜的經歷。
內部的鑲嵌圖案上有基督的畫像和名言,外部則是典型的清真寺圓頂和尖塔,從而也成為了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樣版。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傳奇,就是兩個宗教的圖騰都能在此完整的共存下來。
拜占庭之所以能登上世界歷史舞台,一方面是由於其位居要津,把守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了黑海與地中海間海陸交通要道的樞紐。
一方面是因為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的慧眼獨具,於西元 312 年奪權成功之後,為了向東拓展羅馬帝國的影響力,而選定拜占庭做為新羅馬的基督城,並於西元 330 年 5 月 11 日正式遷都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後一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全世界最華麗與最富有的都市。
在西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了奉獻智慧之神 (Haghia Sophia) 而建,這座美麗的大教堂的身世,也與君士坦丁堡的歷史緊緊相繫。
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大圓頂離地55 公尺高,也是大教堂的特色,以希臘羅德島的多孔磚製成,空氣可以流通。在十七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完成前,聖索菲亞大教堂還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緻的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拼圖。
為了增加圓頂水晶燈的亮度,在四個角落的柱子上裝有可以反光的裝置。
聖索非亞大教堂在保持外觀及建築結構的情況下,變成了一座清真寺,並沒有遭到徹底的毀滅,蘇丹也在此祭拜達五百年之久。
聖索菲亞大教堂從教堂 (Basilica) 變成清真寺 (Camii),再變成現在基督教和回教圖騰和平共存的現狀,聖索菲亞大教堂稱的上是獨一無二的傳奇。
錫南是回教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師,在他整理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前,教堂之前曾經經歷了十三世紀初第四次東征十字軍的破壞,不過錫南讓它再次重新展現風采。他以拜占庭式的廣場布局及圓頂十字架的結構,讓大教堂在舊有架構中,增添新的鄂圖曼風格。
現在所看到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則是佛薩提兄弟大幅改建的結果。據說他們倆花了相當於現在兩百萬美金的花費,翻修聖索菲亞大教堂。
西元 1932 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變成立博物館,長期被掩蓋住的拜占庭馬賽克鑲嵌藝術瑰寶,因此得以從見天日,也因此回教和基督教在此重新共和。
仰望掛在圓頂上,寫著「穆罕默德」的阿拉伯文金字大圓盤,和更高處聖母抱基督的馬賽克拼貼,兩種宗教自然而然的融合於一室。
聖索菲亞大教堂大廳內部環繞著四十個窗洞,光線射入時的幻影,使大廳顯得金碧輝煌。貝爾加馬巨壺,是裝聖水用的。相傳查士丁尼大帝頭痛,至聖索菲亞大教堂淨心,只要倚一長柱後,頭痛竟可不藥而癒,此柱現在已成許願柱,許願柱也是一根有凹洞的冒汗柱,凹洞是被摸出來的。傳說如果大姆指能在洞內轉 360 度,許願會成真,柱子會冒汗,其實是因為與地下水池有相通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