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近代出了不少名人,有物理學家居禮夫人、天文學家哥白尼、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等,其中,最負盛名是有鋼琴詩人之稱的大音樂家「蕭邦」。整個華沙城市是很蕭邦的,像是「瓦津基公園」裡頭有座蕭邦的青銅雕像,又被稱為蕭邦公園,就連華沙機場也以蕭邦命名。
在瓦津基公園出入口的最高處,屹立著一座巨大的雕像,這是人們所仰慕的音樂大師~蕭邦的雕像。因公園內立有蕭邦的雕像,故又稱之為“蕭邦公園”。
瓦津基公園也稱蕭邦公園,因為裡面有一座蕭邦雕像,所以稱為蕭邦公園。
其實,蕭邦公園很大的,蕭邦雕像只是其一隅。蕭邦雕像水池對面是數排長椅,據說休息日時就有樂隊在雕像下面演奏鋼琴曲,供市民欣賞。肖邦是華沙乃至波蘭人民的驕傲。
就在公園入口可以看到的醒目巨大的雕像,它坐落在玫瑰園中央,原本是為了在1910年時候紀念蕭邦的一百周年誕辰,但因為設計和第一次世界一戰開打,導致延後了它的完工期。
想要多瞭解蕭邦,在瓦津基公園附近的蕭邦音樂館非常值得造訪。有別於一般博物館的靜態展覽,這個音樂館採取現代化科技設計,有非常生動的光學影音設備,讓你能跨時空聆聽這位愛國音樂家的作品。
2009.08.10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波蘭語: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年他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週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
蕭邦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
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部諧謔曲、3部鋼琴奏鳴曲,至少32首多夜曲,59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
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經過蕭邦協會的努力和合作下,每年的夏季(約5~9月)的周末下午,都會邀請鋼琴家在戶外演奏蕭邦名曲。
在華沙瓦津基公園出入口的最高處,屹立著一座巨大的雕像,這是人們所仰慕的音樂大師~蕭邦的雕像。它是用深褐色的裝飾銅鑄成,高5米,重16噸,寬大的底座由淺褐色的花崗石砌成。
雕像搆思深邃獨創,造型新穎別致:蕭邦坐在一棵柳樹下,上身微微右傾,樹幹向左展開,一斜一展,現出了明快的節奏。蕭邦的頭髮和斗篷在風中向右飄動,柳樹的枝葉也被吹拂到右邊,垂落到銅象身後。
細心端詳,這飄垂的枝葉,它的造型是一隻具有象徵意義的大手;在枝葉的飄拂下,人體和樹幹融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蕭邦兩眼輕合,眉頭稍朝上皺,流露出一絲淡淡哀愁;緊閉的雙唇和面部剛勁的輪廓,卻顯示他內心的倔強。
因為在公園的入口處的玫瑰園內湖旁有一座醒目的蕭邦雕像,戰後華沙被劃分在俄國的統治領土內,當時所有豎立的雕像都是軍人或是俄國歌頌的偉人,而波蘭偉人則更不可能被豎立雕像紀念。
直到一位俄國音樂家提議興建,蕭邦的雕像才在這座公園內,成為戰時波蘭人遙念祖國和不忘波蘭精神的寄託之一。雕像的底座和設計隱喻著蕭邦雖然死在法國,但是心在波蘭。
蕭邦恩師雕像
蕭邦恩師雕像
其實,蕭邦在20歲很年輕時就離開華沙,之後未曾回到波蘭,但對祖國熱愛與忠誠依舊,其音樂作品更是充滿濃濃民族情感
蕭邦離開華沙的時候,不僅特地帶著裝滿故鄉泥土的銀杯,後來客死異鄉巴黎,他姊姊就按照其遺願,將心臟取出並帶回祖國波蘭埋葬。
蕭邦的心臟,就被保存在聖十字教堂的左邊柱子至今,該柱身外雕刻著蕭邦肖像及其生平介紹,上面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文字:「心,永遠留在最愛的地方」,也難怪波蘭人如此愛戴蕭邦。
蕭邦故居
蕭邦故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