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別早起,約5點多摸黑抵達恆河,一方面能夠近距離拍攝印度人在恆河畔祭
拜、沐浴、淨身等活動,另外安排搭船遊恆河,在船上遠觀恆河岸邊的祭拜、沐
浴、淨身的傳統習俗。90張照片與大家分享,敬請耐心賞圖。
搭船遊恆河欣賞日出,那一層層的薄霧瀰漫在河面上,一直到太陽完全出現,遊、
看恆河畔的印度教徒在聖河沐浴、默拜等……生活習慣及傳統禮儀。看已有三千年
之久的傳統文化,放蓮花燈及參訪印度教三千年來的傳統習俗,佛陀亦曾於此地以
恆河的水來比喻無量無邊的眾生。並且可以看到印度人的生、老、病、死,全靠恆
河的難得景觀。
瓦拉納西-建於西元前800年的「光之城」,位於印度北部、恆河左岸,因為恆河在
此180度轉彎,且與另外兩河交會,被認為是奇蹟之城;中國唐朝高僧玄奘當年歷經
千辛萬苦,最終要到的極樂西天,指的就是瓦拉納西。它是印度教徒心中的聖地,
當地擁有2千多座寺廟、100多萬尊佛像,一年365天中,至少563個節慶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比歷史還悠久,比傳統還古老,瓦拉那西是一則比任何神話
傳奇還要更早的傳奇…. 』 猶如一座印度教文藝復興城市般佇立於恆河畔,是印度
最具有靈氣的聖地,同時也是北印度的文化中心。
清晨六點,觀光客們都紛紛在河階上了小船,天色還沒亮,已經有一群小孩在賣著
可以飄在恆河上的蓮花蓮花燈,岸邊當地人已經有人在恆河沐浴完,上岸著衣了。
世界各地的印度教信徒不管來自多遠,定期造訪這座聖城,印度教徒的人生4大樂
趣是:「住瓦拉納西、結交聖人、飲恆河水、敬濕婆神」,能夠在恆河畔祭拜、沐
浴、淨身是上天給予最大的祝福!
每日清晨日出前,都有許多印度教徒聚集在河壇,等待東方第一道曙光劃過河面,
開始雙手合掌,口中唸唸有詞,慢慢走入河中沐浴淨身、洗滌罪惡。
瓦拉那西(Varanasi)是印度最神聖的地方,也是北印度的文化中心,對印度教徒來
說,若能死於瓦拉那西,無論今生做了什麼事,都可以從輪迴中得到解脫。
瓦拉那西古代名稱是Kashi,意思為"光之城",英國殖民時期此地被稱為貝拿勒斯
(Banaras),1956年才正式命名為瓦拉那西。此名稱之由來,是因為城市剛好位
在恆河(Ganga River)與瓦魯那河(Varuna),亞西河(Assi)的交會處。歷史超過
2000年以上,原本是印度教文化中心,但是11世紀時在穆斯林的統治下,摧毀上
千座印度教寺院,並在上面建造許多清真寺,直到1738年,瓦拉那西才恢復印度
教風貌。
舊城區(Chowk)位於恆河中游的Dasashwamedh Ghat(薩斯瓦梅朵河壇)附近,狹
窄的巷弄內隱藏著寺廟、鐘塔、醫院、政府機關、旅館、市集等等。加上密集的民
宅,一頭頭聖牛大搖大擺的閒晃在小小的街道,和一間間販賣鮮花、蒂卡、油燈...
等宗教用品的商店。整個城區瀰漫著濃厚的宗教氣息,當然,空氣中也瀰漫著各式
各樣的味道。
多數人來到瓦拉那西,都是為了一睹恆河吸引人之處,尤其清晨日出之際,那一層
層的薄霧瀰漫在河面上,一直到太陽完全出現,恆河畔的人群各自守著自己的本
分,洗衣、沐浴、祭拜、火葬等景象,著實讓外來的遊客著迷不已。
恆河是印度人心目中的聖河,也是印度古文明的象徵。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區加
爾瓦爾(Garhwal)山谷的Gaumukh冰穴,全長2496km。
對印度教徒來說,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一次到恆河沐浴、淨身,死後如果能夠在恆河
畔舉行火葬並將骨灰灑入恆河中,靈魂就得以解脫,輪迴轉世。
在瓦拉那西這段的恆河由南向北流,上游地帶有亞西河注入恆河,下游有瓦魯那河
注入,從上游到下游的河岸,大約有20個Ghat(河壇),每一個河壇都有不同的景
觀、功能與宗教意義。其中位於中游的Dasashwamedh Ghat(薩斯瓦梅朵河壇)
是恆河最熱鬧的河壇。
薩斯瓦梅朵河壇是大梵天神祉執行十馬祭祀的地點,具有神聖的宗教地位。據說古
代瓦拉那西的統治者拉傑曾將這裡的印度教神明驅逐出去,所以濕婆神派遣大梵天
來此處罰拉傑。當時大梵天要求獻祭27種不同的祭品,拉傑不但做到了,還額外附
加10種不同祭品,當時大梵天就是在此河壇接受這些祭品。
Manikarnika Ghat(瑪尼卡尼卡河壇)是瓦拉那西的火葬場,河壇上擺滿薪柴,是
24小時的火葬場。這裡是禁止攝影的,如果在此上岸,如果想參觀火葬之類的,務
實談妥開價,否則當地人獅子大開口,會搞得心情不爽。在台灣,大家看到殯儀館
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這裡各國觀光客都還要特地來此看火葬,真的是文化大不
同。
印度聖河~恆河等於是印度人的代表,身為印度教徒的一份子,一生至少必須到恆
河淨身一次。
這個歷史記載有3500年的城市,因為12~18世紀蒙兀兒帝國對印度教的打壓,城內
幾乎沒有超過230年以上的歷史建築,但是瓦拉那西本身就是一座活歷史,每天清
晨教徒在恆河的沐浴之禮以及夜裡恆河旁的夜祭,千年來從未間斷。在印度教神話
中,恆河原是天上的一條河流,大神梵天應巴吉羅塔國王請求渡化落入地獄的六萬
名祖先,要恆河女神到人間做為葬禮的聖水。
為了能接住恆河衝擊的水流,恆河先從天堂降流到喜馬拉雅山麓,濕婆神在那兒接
住她。她在他髮間婉蜒流動,紓解下降的衝力,然後在哈德瓦洛到印度的平原上,
一路流到孟加拉灣流入大海後,向下流到冥界。
恆河畔的瓦拉那西Varanasi古名「迦尸」(意思是光明之城),又因為此城是恆河女
神在下凡途中為濕婆神找到了凡間的御所,應濕婆神永遠庇護的允諾,人們又稱瓦
拉那西做「不離地」。瓦拉那西因此成為有著三重聖性的城市 - 同時擁有恆河、濕
婆和修行智慧的光明。
瓦拉那西的20幾個不同名稱的Ghat河階(河壇),兩端各有一個火葬場24小時燃燒
著。對印度教徒來說,火葬是最後的獻祭,才能把亡者的身體獻給神明。在瓦拉那
西死亡,死神閻摩將無法接近死者,因為這是濕婆的聖城,濕婆會將亡者報在膝
上,在耳邊誦出超越生死的超度咒,死者搭上船就可以度過解脫的彼岸,死者可以
從生死輪迴中解脫,進入永恆的天堂。
觀光客可以搭小船從遠方觀看火葬場,但是太靠近的時候,船伕會告訴你不可以將
鏡頭對著火葬場拍攝,這樣對死者不敬。
焚燒一具屍體大約需要2-3小時的時間,貧民階級的火場工人以兩根竹棍翻撥屍
體,將屍骨打碎,最後還會將死者頭顱挑出,進行簡單儀式,用竹棍敲碎頭蓋骨,
可以將死者靈魂從身體中釋放出來。
通常火葬場是24小時不停的燒,一場火葬結束後,祭司會手執裝有恆河水的瓦罐澆
在冒煙的灰燼上,然後搭瓦罐一摔,接著火葬場工人會用畚箕將死者骨灰跟其他灰
燼一起倒入恆河中隨著恆河水流走,代表走入天堂之路。
有好幾個河階都有夜祭活動,河面上的沐浴是水祭、向神像潑灑恆河水是水祭,恆
河夜祭則是一種火祭,印度人愛祭典,祭神永遠不嫌太多。
火祭是遠從吠陀時期以前,就已經在伊朗中亞等地流行,印度婆羅門祭師宣稱,透
過火的熱力可以將祈求的內容送到神的手中,一切願望能在火的祭典中實現。
佛陀在傳教的時候,就曾大力反對所有殺生的血腥的火祭,佛陀一再勸誡,水祭洗
身體是無法洗心靈,火祭也無法除罪行。臉上有髒汙就用水洗去,要煮熟飯菜就用
爐火去加熱,但是心中若生惡意惡口、惡行惡業,就回到身心中去息止,才是滅除
煩惱的真理,佛陀從不說祭祀可以升天或是得到解脫的涅槃。
隨著佛教慢慢淡出印度人生活,印度教的神殿發展出越來越多的神明,祭火的儀式
也越來越熱烈,西元六世紀之後,印度民間出現虔信運動,主張應以純粹炙熱的虔
誠來相信敬奉神,神就會賜下無上的恩德,保證死後能與神結合。
如今恆河上的夜祭,似乎也變成每天夜裡必行的觀光活動,河階的台階上坐滿觀光
客,河裡面也擠滿觀光客小船,大家都如癡如醉看著祭師們唱著聽不懂的歌,甩動
著手裡的火器,似乎如今河階上的火祭已成為一種觀光收入的戲碼。
留言列表